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北京化工学院建院时成立的机械系,最初设有三个专业:化工机械与设备、合成材料加工机械、化工过程自动化及仪表,1996年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20003月又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工过程机械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是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个“新工科”专业,建有完善的“本--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学术与科研创新体系,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院士和长江学者为学科带头人、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60人,高级职称的教师10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教授2人,外籍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北京市杰出青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人,北京市青年英才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学名师1人,青年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材料成型智能制造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建成了某型航空发动机试验台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形成了流体机械动力学设计及远程监测诊新等标志性成果。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基础研究项目6,其余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四亿元。获批建设“111计划重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开展与英、美、德、乌克兰等国合作,共同建立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

学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机械、动力、能源和安全等相关学科,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学院现设有卓越工程师班、高端动力装备健康智能监控及网络化学科交叉班、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英蓝)创新团队学科交叉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有先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并与国际学院资源共享,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学院还通过暑期海外学习、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课程、111引智项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竞争能力。

学院设有基础课部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机器人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新工科”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及在线公开课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京津冀地区“政一企一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基地及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电工程学院形成以化工过程机械与装备、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安全工程、机器人工程为特色的学院,是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